教育的一個原則:孩子進一步,大人就退一步

生活和教育一直是分不開的。只讓孩子從自我照顧開始,逐漸過渡到心理獨立,讓孩子能夠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,釋放自己的潛能。

昨天,閨蜜向我吐槽:養了6年孩子,真不知道自己是養對了還是養錯了。

原來,前幾天,她兒子幼稚園組織到郊區秋遊,在外住宿一夜。沒想到當天晚上,老師就要她把兒子領回家。

理由竟是:兒子一直哭鬧著要媽媽抱著睡覺。

看到兒子被“送回”,閨蜜滿心委屈。

教育的一個原則:孩子進一步,大人就退一步

後來,經過與老師的詳細討論,我們瞭解到孩子們分組旅行時有很多問題:嫌書包太重不肯背,吃葡萄不會剝皮,不和小朋友一起收拾餐點垃圾,自己的水壺衣服丟三落四……

閨蜜無法理解,在自己眼裡,能歌善舞,讀寫算樣樣行的兒子,怎麼就成了老師嘴裡“能力奇差”的孩子了。

的確,閨蜜的兒子英語、鋼琴、舞蹈、奧數,各種才藝傍身,成績不俗。

她追求這樣一個理念:所有能幫助孩子解決的事情都不應該留給他們的孩子,也不應該干擾孩子們的學習。

每次看到我兒子幫忙打掃衛生,自己收拾屋子,她都要替我心疼。

在她看來,孩子的時間、精力都耗在這些小事兒上了,學習怎麼辦?

不得不說,和閨蜜一樣想法的父母不在少數。

教育家陶行知說:生活即教育。

網上有這麼一段視頻:西安一家砂鍋店裡,4歲男孩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,主動幫忙收拾碗筷,還拿抹布把桌子擦乾淨。

雖然動作還不熟練,但他認真的樣子讓不少網友直呼“太懂事了”。

的確,4歲的年紀可能很多孩子還被父母追著餵飯,但這個小男孩已經在耳濡目染中瞭解了參與勞動的價值。

哈佛格蘭特研究結果表明:

我們對孩子成功的希望不是來自於他們學會了多少單詞,參加了多少輔導班,而是來自於“讓他們在年輕時做看似微不足道或無用的事情,越早開始越好”。

這樣的瑣事,最簡單的就是做家務。

4333da8736f5418a8231e88b14140fc6_th-1

一份關於各國中小學生日均做家務的時間資料顯示:

美國72分鐘,韓國42分鐘,法國36分鐘,英國30分鐘,而中國只有12分鐘。

也許有些家長會說:孩子們已經緊張到足以學習,哪裡有時間?!

這實際上是父母的潛意識,知識學習比做家務更重要。

甚至有些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就和能力,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。

而在其他國家,孩子做家務是一門必修課。

在丹麥,每所小學都配備專門的教室,讓孩子學習烹飪、房間整理等。

在德國,孩子從6歲開始就必須學會幫父母洗餐具、收拾房間、到商店買東西。

在日本,學校為有能力的孩子提供家政課程。

這是從袖子卷起來做家務的時候,孩子有機會幫助父母分享和做事,以生成孩子對個人能力,成就感,自我的感知 - 沃思和責任感。

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“獨立成長論”中曾經說過:誰不能獨立,就不能自由。

教育家陳鶴琴說過:

教育是有原則的。如果孩子走得更遠,成年人會後退一步。不管孩子能做什麼,大人都不會為他做。

只有當孩子們在生活中積累一點點時,他們才能學會面對挑戰,承受壓力,與他人合作,以及清理混亂。

這就是所謂的增長。這是對父母真正負責任的教育。